当前位置:北京MBA首页 >> 总裁班 >>来深培训 > 正文

研修班:法然上人的回答:我心里全是妄想和恶念,这样念佛是否很难往生?

日期:2020-11-02 16:29:27


问:“念念不忘”者,自身难契;又,虽手持念珠,心唯妄想。此之念佛,岂非难契往生之业乎?

答:所言“念念不忘”者,随人根器之劝导语故,视自己身心所能而行之。
又,念佛之时有恶业之念者,一切凡夫之癖也;然而,但有往生之志而念佛者,决无障碍也。譬如父子之亲,虽少有违背,父子之亲不变,依然父子也。
虽愿生极乐,称念名号,然凡夫故,贪瞋烦恼常起;然而念佛往生之约束不变,必得往生也。

这是对自己念佛的身心状态有所怀疑,觉得这样念佛与佛心不契,往生困难。

法然上人的回答特别善巧,是给对方安心。学净土法门,首先就要安心。我们经常听到学净土法门的三个步骤,就是“安心、起行、作业”。学净土门,首先要安心。圣道门不是这样,圣道门是先起行、作业,最后才获得安心。而且,圣道门的安心是自己拼命拼来的,要克服贪瞋痴,要严持戒律,降伏自己的烦恼,这个难度不亚于横扫千军万马,最后才获得安心,所以很难。

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,净土法门是先安心。安心,就像前面法然上人讲的“唯信佛语”,安心来自于“信”。所以,龙树菩萨说“以信方便,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”,“信”是最大的方便。先得到安心,再起行、作业,起行、作业就是念佛。所以,先安心,再念佛。

前面的种种问题,因身份而心不安,因念佛多少而心不安,因自己内心的状态而心不安,因自己愚痴而心不安,法然上人回答的时候,都是在给对方安心。

达摩大师在少林寺的山洞里面壁,有一天慧可来到他的洞外,跪在雪地里好几天,达摩大师觉得这可能是他要找的弟子,于是就出来了。
慧可说:“请师父为我安心。”
达摩大师说:“把你的心拿出来,我给你安。”
慧可说:“我到处找,找不到我的心啊。”
达摩大师说:“我与汝安心竟。”意思是“我已经为你安好心了”。
慧可当下开悟,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。

圣道门的安心,要有很深的功夫。换作是我们,也求安心,也跪了那么多天,达摩大师说“你把心拿来”,我们可能真的买车票去找心了。所以,他们的对话都是机锋转语,是有功夫的,当下就能证入。看似简单的对话,发生在几分钟之内,很轻松,也好像很偶然,其实不是的。而且慧可大师也不是一般人,他之前已经修行很久了。

但净土法门不是这样,哪怕我们真的愚痴到去买火车票找心,也没关系,也能安心,只要我们厌苦求乐,愿生净土,就可以在阿弥陀佛那里找到安心。说实在的,尤其是禅宗这样的法门,只有极少数的上上根人才能相契。

这里的问题,“念念不忘”,其实就是“正定业之文”里的“念念不舍”,“正定业之文”就是“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念念不舍者,是名正定之业,顺彼佛愿故”。他看到“念念不舍”,再对照自己的内心,“我刚才吃饭的时候,因为饭太好吃了,我忘了念佛”;或者跟别人吵架,忘了念佛。这都是望文生义,因为这个词引起内心的疑惑,觉得自己不相契。虽然手持念珠念佛,但是心里一直打妄想,于是就认为这样念佛不能往生。

法然上人回答,“所言‘念念不忘’者,随人根器之劝导语故”,“念念不忘”只是随人根器的劝导之语,跟我前面说的“常念佛,多念佛”是一个意思,这是一种方向。其实,这里的“念念不舍”是指,当我们生起今生必须了生脱死的心念时,我们不会在念佛之外想到第二个方法,这就是“不舍”。如果有一天想:“我要解脱生死,我要拜上师,学密法,念念咒也行,可能比念佛更好”,这时候就有“舍”的嫌疑了,有一天可能就真的舍弃了念佛。

就像我们生下来就知道“这是我的母亲”,这样的心念从此就不舍了。但是,这个不舍并不代表每时每刻都想着这件事,“这是我的母亲,我是她的儿子”,不是的。即便到了美国,在忙很多事,可能想不到母亲,但是他也没有舍弃对母亲的认识,他永远知道那是他的母亲。所以,“念念不舍”要这样理解。

当然,它也是一词多义,这个词确实也有劝导人常念佛、多念佛的意思。法然上人在这里就是顺了“常念佛、多念佛”的意思。

“视自己身心所能而行之”,这是总原则。“视身心所能”是关键词。什么叫“念念不舍”?什么叫“多念佛”?什么叫“常念佛”?就是能做到什么程度,就做到什么程度。

以前有人问师父:“什么叫精进念佛?”师父的回答特别善巧,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,师父说:“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念半个小时,或者一个小时,念到念不下去了,在那种情况下,还能再坚持一分钟、两分钟、五分钟,这对你来说就是精进。”这个回答很好,没有一刀切,不是念一万声才叫精进。而是就你自己的情况,你已经念到身心的极限了,还能再坚持一会儿,这就是精进。

“又,念佛之时有恶业之念者,一切凡夫之癖也”,法然上人的话多让人安心啊。念佛的时候有恶念出现,甚至不光是恶念,还有恶行、恶习气,真的做了,也没问题。这是先让他安心,“因为你是凡夫,有恶念是一切凡夫之癖”,“癖”就是习气。换句话说,凡夫的习气就是凡夫的正常生活状态。你是凡夫,就必然是这样的状态;如果你是菩萨,是圣者,那就不是这样。

“然而,但有往生之志而念佛者,决无障碍也”,只要往生心是坚定的,就没有问题。不是念佛了就一点恶念都不起,可能起得更多。以前有人跟我说,他的一个朋友,一见到佛像就会产生不好的念头,他觉得太奇怪了,不能接受。在我印象里,至少有七八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,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,有的是自己的朋友。

在师父的微信公众号“净宗之声”上,也有人问过这个问题。其实,这恰恰说明佛法对他产生了作用,佛法已经进入他的心识,把八识田里的所有种子都搅动了一番,所以才会有恶念头出现,这就是业力的种子在翻腾。

师父打了个比喻,就像很湿的木头,用火烤的时候,就会噼里啪啦响,还会冒出烟来;它不像干木头,一点就着了。这种人的根机就是这样,他有那样的恶种子,在这种情况下翻出来了。

“譬如父子之亲,虽少有违背,父子之亲不变,依然父子也”,法然上人打了个比喻,非常好。就像父子,虽然儿子有时候不孝顺,顶撞父亲,父亲不高兴,甚至说要断绝父子关系,但实际上,这种天然血脉相通的父子之亲是永远不会改变的,有一天还是会恢复至亲的关系,依然是父子。

佛跟我们也一样,佛是大慈父,虽然众生有种种恶念,好像违背了佛的教导,因为佛希望众生有善念、善行,身口意都善,可众生却经常违背佛的期望,但这并不影响父子关系。所以,这个比喻特别能让我们安心。如果我们念佛,起了不好的念头,就应该想到:“我小时候也经常忤逆父母,但父母还是原谅我。”

“虽愿生极乐,称念名号,然凡夫故,贪瞋烦恼常起;然而念佛往生之约束不变,必得往生也”,一提到修行,似乎就有约束,尤其是圣道门的戒定慧,戒就是约束。圣道门是用戒定慧三学约束修行者,而净土门不是,净土门是用“念佛往生”来约束,只要念佛往生的方向不改变,就万事大吉。

李元松说过一句话:“生活中,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然后随心所欲,一切都圆满。”如果是圣道门理念比较强的人,一听这话就受不了,“这还了得?”但净土法门就是这样,念佛往生是唯一的约束,没有别的约束,也可以说是佛唯一的要求。

所以,念佛有恶念很正常,人就是恶业的存在。除非你不存在了,只要你还存在,你就充满了恶业。我们的每个细胞里都有一个“恶”字,碾成粉末都是恶。

善导大师有一句话“众生贪瞋烦恼中,能生清净愿往生心”。走在二河白道上,水河、火河代表贪和瞋,贪瞋不断侵袭着白道,这就说明,我们只要没往生,贪瞋就没断。虽然贪瞋不断,但是能生清净愿往生心。当然,还是希望贪瞋越来越少,尽量起善念,少起恶念。但这也要视身心所能,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。每天念佛数量也一样,能念到什么程度就念到什么程度。

祖师的念佛数量也各不一样,永明延寿大师一天念佛十万声,这是历史可考的;道绰大师一天七万声;法然上人一天六万:各有不等,不能互相比较。

而且,人和人的根机不一样,有的人一天念十声都觉得多。历史上有一位法师,是由禅宗转过来的,他每天只念几声,多一声都不念。最后也往生了,坐着就走了。所以,人的根机是不一样的。
 


分享到:
北京大学总裁班 北大EMBA 资本经营 投融资 企业上市 PE私募股权 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 商业模式 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项目 免联考MBA 房地产课程

版权申明: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课程主办院校,北京国际MBA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,而非商业行为
北大商业领袖课程中心提供技术支持  http://www.mba-bj.com/ 京粤ICP备2021174257号
Copyrights © 2007-2022 mba-bj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 

在线客服